2021/01/15
全國产化和自我知識产權。CD系列從3W-80W采用標準1X1和2X1英寸架構,CJQ系列50W-200W采用標準四分之一磚結構。CD系列與公司的WD WSD系列兼容,CRQ系列與WDQ WRQ系列兼容,性能指標與采用進口器件的WD WSD ...
2021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中國鐵路沖破重重阻礙,合力攻堅,不僅為旅客構築起守護生命的銅墻鐵壁,更圓滿完成各項任務和鐵路“十三五”規劃目標,交上了一份沈甸甸的年終成績單。(中國青年報1月14日)
2021/01/14
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和河北省、山西省人民政府《關於報送新建雄安新區至忻州高速鐵路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函》(鐵發改函〔2020〕223號)收悉。經研究,現批復如下
2021/01/13
在智慧城市、新基建和5G技藝的三輪驅動下,中國5G智慧路燈建設在2020年全面提速。在千億級別的智慧城市建設“蛋糕”面前,智慧路燈市場前景灿爛。
2020/12/31
近日,國家鐵路局批準發布《市域(郊)鐵路策劃規範》(TB 10624-2020),自2021年2月1日起實施。這部市域(郊)鐵路工程建設工業標準的發布,是國家鐵路局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擴展決策部署的詳細舉措,將為規範...
2020/12/30
日本大型半導體製造設備廠商東京電子宣布,將於2021年1月發售清洗機“CELLESTA SCD”,該产品帶幹燥性能,可提高最尖端半導體的成品率。通過增加使用“超臨界流體”(基本沒有表面張力)的幹燥工序,防止半導體上的微細結構被破壞。這款清洗...
2020/12/29
電容器是電子設備中常用的電子元件,幾種常用電容器的結構和特點現在分享給大家。
2020/12/28
據說只有千分之一的人知道5G玲珑基站,玲珑站可稱得上基站界的變形金剛。不工作時,收起來的玲珑站看起來就像是一個普通的小推車,底部的四個車輪可以輕松地去到想到的地方,當然,路途太遠的話它還是要乘坐小貨車前往。工作時,玲珑站就會立馬變成一個高高...
2020/12/25
天津地鐵1號線(含東延線)存量PPP項目中標結果
2020/12/24
北京日報顧客端記者從北京地鐵公司了解到,在“一卡通行”的基礎上,北京正推進研究北京、天津和石家莊三地軌道交通應用互聯網技藝達成乘車二維碼互聯互通,力爭2021年內全部實施。
2020/12/23
據報道,中國銀行聯合中國聯通推出基於5G消息的金融應用試點平臺,並率先在海南開展“5G消息誌願者”首批試點,讓誌願者用戶使用幫助5G消息的定製通話,體驗基於5G消息的金融應用。
2020/12/22
人工智能近年來被廣泛應用於金融、電商、醫療等範圍。風生水起之余,人工智能产業也暗藏隱憂:隨着全球人工智能規模化建設和應用的加速,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策劃研制及融合應用面臨的安全風險正日益凸顯。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聯合瑞萊智慧RealAI、百度...
2020/12/21
近來一段時間所盛傳的南北大眾汽車部分車型,因為芯片上的短缺,而有可能出現生产中斷的風險,不僅如此,我們的其它車企也或多或少面臨短期的芯片供給緊張問題。雖然不是很嚴重,但是風險的確存在,這意味着什麼?芯片已經無處不在,而國产芯片的落後,已經成...
2020/12/18
新華社上海12月17日電(上海證券報記者李雁爭)被業界視為徽信最大競爭者的5G消息正在快速推進。記者16日獲悉,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均已開始規模化部署5G消息,5G消息有望成為首批為個人用戶所見的5G應用之一。
2020/12/17
國內首條磁浮旅遊專線——廣東清遠磁浮項目首列車在中車長客股份公司下線。
2020/12/16
輪胎作為車輛重要部件之一,它不僅關系到車輛的操控性能,還事關車上人員的生命安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為了提升汽車駕駛安全性能,米其林將對輪胎進行智能網聯化改造!
2020/12/15
據外媒報道,近日一些歐盟國家公布了一項計劃,旨在共同合作,以提高該地區在全球半導體市場的地位,並減少對亞洲和美國進口的依賴。
2020/12/14
某互聯網平臺自動駕駛出租車效勞,在北京正式投入使用。消費者只需在通話APP上預約,就可以體驗高科技的自動駕駛效勞。當然,這個自動駕駛,與想象中的還不一樣,車裏還有安全員,負責監控自動駕駛的車輛,在有問題的時候,隨時接管車輛。
2020/12/11
據國外媒體報道,備受期待的蘋果自動駕駛汽車項目,去年遇到波折,也沈寂了一段時間,但在最近幾天,這一項目的消息又多次出現,先是蘋果調整自動駕駛項目主管,交由機器學習與 AI 戰略高級副總裁負責,隨後又出現了蘋果與臺積電合作研制一種自動駕駛芯片...
2020/12/10
2019年是5G技藝商用的起步之年,醫藥範圍正掀起一場5G應用高潮——網絡信息傳輸、超高清視頻技藝等已應用於超聲、內窥鏡、手術機器人,可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的遠程診療水平;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藝與CT、磁共振系統、眼底照相機等加快融合,可輔助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