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是至關重要的,無論是通話,還是電腦,或者是我們現在所能夠想到的任何高科技,離開不了芯片,就拿汽車來說,很多人不知道汽車也已經離開不了芯片了。
而近來一段時間所盛傳的南北大眾汽車部分車型,因為芯片上的短缺,而有可能出現生产中斷的風險,不僅如此,我們的其它車企也或多或少面臨短期的芯片供給緊張問題。雖然不是很嚴重,但是風險的確存在,這意味着什麼?芯片已經無處不在,而國产芯片的落後,已經成為了當前非常緊迫的問題。解決國产芯片的落後問題,不能忽視了半導體設備廠商的擴展,只有在半導體設備、材料等基礎产業上強大了,國产芯片才會有希望,就像這次歐菲光在高端引線框架上的研制成功一樣,為國产芯片的封裝技藝擴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估計有些人對“引線框架”有點蒙,其實也非常容易理解,就是芯片內部電路和外界電路引線的連接部分,可不要小瞧了這部分的技藝難度,想下芯片裏面上億顆的晶體管,如何和外面那麼幾根電線連接呢?引線框架就是為了解決這裏面的問題的。
一般來說,一條蝕刻引線框架的寬度越大則可以匹配的芯片數量越多,也意味着芯片的生产效率越高,據悉,現在的引線框架平均可以匹配大約 1000 個芯片,眾所周知,芯片的擴展正在趨於微小化擴展,而蝕刻引線框架的超薄厚度也是芯片能夠微小化擴展的重要因素,高端引線框架正是朝着大寬度、高密度、超薄、高可靠性的方向擴展的,隨着产品指標的要求越來越高,高端引線框架的製造工藝技藝進入瓶頸期,而對於國产高端引線框架來說,更是困難重重。

作為芯片的關鍵結構件,長期以來我們市場上的高端蝕刻引線框架都是從外商中采購的,如此核心的技藝,我們不能夠掌握,豈不是也是一大隱患?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由誰來解決這一問題?歐菲光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通過多年的技藝、人才、資金投入,在材料、化學、設備等方面的接連突破,終於在近日獲得重大突破,2020年12月19日,歐菲光宣布,半導體封裝用高端引線框架正式研制成功。

芯片的國产化不僅僅是策劃上的問題,關鍵的是製造上的問題,還有的則是封測上的問題。這是一長串的产業鏈問題,一個環節出現中斷,整個产業都面臨風險。既然是产業鏈的問題,那就需要將产業鏈完全打通,所以說,我們在關註光刻膠、光刻機、EDA軟件的同時,還要在封測環節上多多關註。國內領先的精密光電薄膜元器件製造廠商,這次在半導體封裝用高端引線框架上所獲得的成功,讓我們看到了國产半導體廠商的努力,更讓我們看到了國产半導體的希望,有了必勝的信心,相信我們的半導體产業一定會做大做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