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國家鐵路局批準發布《市域(郊)鐵路策劃規範》(TB 10624-2020),自2021年2月1日起實施。這部市域(郊)鐵路工程建設工業標準的發布,是國家鐵路局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擴展決策部署的詳細舉措,將為規範和引導市域(郊)鐵路擴展、加快推進都市圈建設供應重要技藝支撐。
市域(郊)鐵路是連接都市圈中心城市城區和周邊城鎮組團,為通勤客流供應快速度、大運量、公交化運輸效勞的軌道交通系統。擴展市域(郊)鐵路,對優化城市性能布局、促進城市和小城鎮協調擴展、擴大有效投資具有一舉多得之效,有利於擴大公共交通效勞供給、有效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為此,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了《關於推動都市圈市域(郊)鐵路加快擴展的意見》,推動都市圈市域(郊)鐵路加快擴展。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成渝、長江中遊等地區正在通過市域(郊)鐵路建設打造1h通勤圈,加快同城化,不斷擴大“好友圈”。
為提高市域(郊)鐵路的“親和力”,在適用性方面,既包括交流、直流和雙流供電製式的新建項目,也適用於利用既有鐵路開行市域(郊)列車的改建項目。在效勞品質方面,采用電子客票(如二維碼、身份證)、生物特征票(如人臉識別、指紋識別)等乘車憑證,進出站采用公交化方式,換乘采用多線多點、無縫銜接,配套建設步行和自行車效勞設施等;新建項目列車運行間隔初期高峰時段不宜大於10min,遠期高峰時段不宜大於4min,利用既有鐵路開行市域(郊)列車時,高峰時段不宜大於15min。在經濟性方面,明確應科學論證線路的策劃速度、敷設方式、車站分布及車輛類型等,合理確定橋梁剛度、隧道斷面、路基工後沈降控製標準、軌道型式及車站建築規模等,嚴格控製工程建設標準與投資。在簡統化方面,本次規範首次提出了市域(郊)鐵路宜統一車輛選型,有利於運營管理和产業的科學合理擴展。
規範編製得到了國家發改委、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等部門,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國鐵集團和鐵路、地鐵相關企事業單位的大力幫助,先後提出修改意見和建議3000余條。編製組對意見建議進行了逐條討論,做到了能吸收的盡量吸收。國家鐵路局邀請路內外相關範圍權威專家,嚴格按照標準製定程序對規範進行了論證和審查,確保了規範的科學合理性和權威性。
本規範由中鐵第四勘察策劃院集團有限公司主編,中國鐵路經濟規劃研究院有限公司、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等11家單位參編。近期將由中國鐵道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發行。
市域(郊)鐵路與城際鐵路、地鐵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市域(郊)鐵路主要效勞於都市圈、城市市域範圍,效勞都市圈中心城市城區與周邊城鎮組團及組團內部的通勤客流為主,效勞範圍一般在50km~100km;城際鐵路主要效勞於城市群,側重於效勞城市群範圍內城市與城市之間的長距離商務、探親、旅遊等客流,效勞範圍一般在100km~300km;地鐵主要是效勞於城市中心城區內部的短距離通勤出行問題,解決城市內部交通問題,效勞範圍在50km以內,一般多為30km左右。
相對於城際鐵路、地鐵,市域(郊)鐵路具有以下特征:
與城際鐵路相比,市域(郊)鐵路客流具有潮汐狀況,早晚高峰更加明顯;采用公交化運輸組織方式、行車密度更大、站間距較小(平均站間距在3km左右),策劃速度100km/h~160km/h之間。
與地鐵相比,市域(郊)鐵路站間距更大,策劃速度及運營速度更高,運輸組織模式更為靈活,舒適性、經濟性更高,既可組織“站站停”,也可組織“快慢車”運行,滿足乘客不同距離快速通勤需要。
《市域(郊)鐵路策劃規範》采取了哪些詳細措施提升效勞品質和乘客體驗?
一是互聯互通方面,從“四網融合”的角度出發,提出市域(郊)鐵路根據其性能定位,既可獨立運行,也可以根據需求與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城市軌道交通跨線運行,減少換乘。
二是便捷換乘方面,提出市域(郊)鐵路與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城市軌道交通、機場、樞紐、公路客站等多種交通的便捷換乘要求,並註重車站的一體化策劃,為無縫銜接、高效換乘創造條件。規定車站配套建設步行、自行車和停車場等效勞設施。
三是運輸組織方面,為改善效勞效果,方便乘客出行,規定新建線路初期高峰時段不宜大於10min,平峰時段不宜大於15min;利用既有鐵路開行市域(郊)列車,高峰時段不宜大於15min,平峰時段不宜大於30min。市域(郊)鐵路既可組織“站站停”,也可組織“快慢車”運行,滿足多種乘客的出行需求。
四是乘客站立密度方面,考慮市域(郊)鐵路客流出行特征,規定定員工況下,車輛車廂內有效空余地板面積站立人數不宜大於4人/㎡。相比地鐵策劃規範(5~6人/㎡),改善了乘客出行體驗。
五是線路基礎條件方面,考慮到市域(郊)鐵路的特征及客流出行的平均乘距,從乘客舒適度方面提出了市域(郊)鐵路的超高時變率介於城際鐵路和地鐵之間,科學合理的同時,也保證了乘客舒適度。
六是客票效勞方面,提出市域(郊)鐵路乘車憑證可選用電子客票(如二維碼、身份證)、生物特征票(如人臉識別、指紋識別)等,乘客出行更加智能便捷。
《市域(郊)鐵路策劃規範》在節約建設投資、提高投資效益方面有哪些措施?
一是區間正線最小線間距按A、B、C、D四種車型分別作出了規定,避免了單一線間距,正線間距更加經濟合理,有利於節約建設用地。
二是相較於城際鐵路乘車時間較短,優化了市域(郊)鐵路舒適度標準,縮短了正線緩和曲線長度,可更好適應市區內工程環境,減少征拆工程。
三是根據我國不同地域氣候特點,提出了寒冷及溫暖地區道岔始端、終端至梁縫距離,減少了道岔連續梁長度、車站岔區長度及車站用地規模,降低工程造價。
四是橋梁策劃采用的ZS荷載,相當於城際鐵路策劃荷載的67%,並依據橋址溫差規定了橋梁墩頂水平線剛度限值,當溫差≤65℃時,常用簡支梁剛度限值相當於城際鐵路的72%,顯著降低了橋梁建設成本,優化橋梁景觀效果。
五是相對於城際鐵路,無砟軌道正線基床底層高由1.5m調整至1.4m,優化了無砟軌道工程沈降控製標準,節約工程投資。
六是根據市域鐵路運行速度較地鐵高的技藝特點,將救援速度適當提高,從而將全線設置停車線的間距擴大至“不宜小於20km”,體現了技藝合理性和工程經濟性。
《市域(郊)鐵路策劃規範》適用範圍及主要內容是什麼?
規範規定了本標準的適用範圍、性能定位、策劃年度、策劃荷載等基本要求,規定了市域(郊)鐵路的主要技藝標準、彙總選線、系統策劃、彙總開發、安全策劃以及利用既有鐵路開行市域(郊)列車等方面的基本原則等。規範由27章組成,主要內容包括:總則,術語和符號,總體策劃,客流預測,行車組織與運營管理,車輛,限界,線路與站場,軌道,路基,橋涵,隧道,牽引供電,電力,通信,信號,信息,安全防護與監控,車站,通風空調與供暖,給水排水,防災,車站機械設備,運營控製中心,車輛基地與彙總維修,彙總接地及環境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