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半導體設備巨頭中微公司的創始人尹誌尧被誉為 “中國蝕刻機之父”,昨天他在話機會議中表示,中微半導體 80% 的限製進口零部件可在國內替代,明年下半年達成 100% 國产!
2022 年 10 月以來,美國的限製措施逐步切斷了國內半導體晶圓廠與全球先進設備的聯絡,之後國內市場加速采用中微半導體的蝕刻設備。
本周中微半導體公布了今年上半年的財報數據,達成營業收入 25.27 億元,同比增長 28.13%,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 10.03 億元,同比暴增 114.4%。
尹誌尧還透露,中微在中國電容耦合等離子體(CCP)刻蝕設備市場的市場份額預計將從去年 10 月的 24% 上升到 60%。
在電感耦合等離子體(ICP)工具市場,曾經占據業內主導地位的美國泛林半導體(Lam Research)的份額大幅下降,而中微的份額可能會從幾乎為零上升到75%。
業績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上述兩種主要刻蝕設備(CCP 和 ICP)合計收入約占該公司總收入的 68%。
上半年中國大陸芯片設備市場同比萎縮 33%,比全球芯片設備市場因消費電子产品逆風而下降 23% 的跌幅還要嚴重,尹誌尧認為這是國內半導體設備和關鍵零部件正在自給自足的階段。
“我們有詳細的關鍵零部件國产化路線圖,” 尹誌尧在會議上補充說,“設備使用國产零部件可以進一步打開中微公司的中國市場。”
根據國家海關公布的數據,過去兩個月國內進口半導體生产設備和工具總額近 50 億美金(當前約合 364.5 億人民幣),同比大增 70%,其中大部分均來自荷蘭和日本。
然而在美國為首的半導體限製措施下,荷蘭和日本的限製措施分別於今年 9 月 1 日和 7 月 23 日開始生效。
根據海關總署的數據,我國 2022 年光刻機進口總額 39.63 億美元,從荷蘭的進口額為 25.48 億美元,占比 64.3%;今年 1~7 月從荷蘭進口額為 25.86 億美元,同比增長 64.8%。
市場研究機構 Counterpoint 的數據顯示,上季度全球排名前五的半導體設備廠商對中國的出貨量增長了 30%。
該機構的高級研究分析師 Ashwath·Rao 認為,中國對戰略性資产的集中投資有助於確保本地供應,而對成熟技藝的持續承諾可以起到緩沖地緣政治不確定性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被誉為 “中國蝕刻機之父” 的尹誌尧是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祖上三代留洋,2004 年其 60 歲時放棄美國的優越生活,毅然決定回國建設半導體产業。
在矽谷打拼 20 年,尹誌尧個人在半導體工業積累了 86 項美國專利和 200 多項國際專利,被誉為 “矽谷最有成就的華人之一”。
其創辦的中微半導體僅用幾年時間就生产出了第一臺完全由我國自主研制的等離子體刻蝕機,目前公司已經在全球持有超過 1200 多項的專利,並研制出眾多具有自主知識产權的半導體設備。
此外,昨天中微公司發布了核心人員調整公示,新增叢海、陶珩、姜勇、陳煌琳、劉誌強、何偉業為公司核心技藝人員,原核心技藝人員杜誌遊、麥仕義、李天笑因工作職責調整不再認定為核心技藝人員,但仍繼續在公司任職。
據悉,這是中國半導體設備公司首次公開披露因美國製裁而導致高管變動的細節。另外,中微公司的一份備貨文件中顯示,前臺積電蝕刻專家叢和陶也被任命為副總經理。

被誉為 “中國蝕刻機之父” 的尹誌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