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要以解決社會剛需為出發點。”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站在“十四五”規劃的新起點上,提交了多項建議。北青-北京頭條記者了解到,這些建議涉及到系統化創新、产業鏈自主可控、重大疾病國家智慧化防控體系建設、教育因材施教及評價體系改革、科技適老等熱點問題。劉慶峰表示,“科技創新”“健康中國”“因材施教”“老年社會”等“時代命題”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被重點提及,不僅關乎國家的擴展,更關乎每個人的未來,而人工智能破解這些“時代命題”。
兩會期間,人大代表劉慶峰建議如下:

破解科技“卡脖子”問題,讓产業鏈自主可控
涉及系統化創新、产業鏈自主可控、重大疾病國家智慧化防控體系建設、教育因材施教及評價體系改革、科技適老等熱點問題。一是進一步優化稅收及再融資政策,加強科技産業創新能力;二是加快構建系統性創新能力,強化我國产業鏈自主可控;三是利用人工智能技藝建立傳染病和重大危險疾病國家智慧化防控體系;四是加快人工智能在我國基層醫療的應用,建設健康中國;五是運用人工智能技藝關愛老年人群體,建立科技適老效勞平臺;六,利用人工智能技藝助力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七,利用人工智能推動規模化因材施教,促進教育高品質擴展;八,加快推進教育評價方式改革,推動教育高品質擴展。
在“加快構建系統性創新能力,強化我國产業鏈自主可控”這塊
劉慶峰說:第一,針對人工智能、通話、汽車、家電、醫藥、農業等重點範圍,評定产業鏈當前安全指數和十四五努力目標,建立評估表,排出重點任務掛圖作戰,同時發揮我國市場優勢,通過我國巨大的市場潛力吸引另外的國內産業投入到急需的自主可控的技藝和产品研制工作中,從而進一步推動國产化替代的進程。第二,對事關我國产業鏈安全的“卡脖子”技藝、確保产業鏈安全的研制項目上,給予優先立項和經費幫助,尤其對工業龍頭産業聯動上下遊,打造生態鏈的平臺級項目,給予優先重大項目幫助。第三,鼓勵工業龍頭産業從产業鏈安全出發,以合作、合資、並購等方式,在全球快速建立應對美國極限施壓和科技脫鉤的替代方案和緩沖地帶,為十四五期間達成产業鏈安全可控爭取擴展的時間。第四,對於關乎我國产業鏈安全的工業龍頭産業,特別是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的産業,在資本市場上市和再融資上給予綠色通道,優先幫助。
人工智能产業對強化我國产業鏈自主可控有哪些意義?
當前大國之間的博弈愈演愈烈,已由貿易戰擴展到科技戰。人工智能产業與涉及國計民生重點工業的深度融合擴展,對強化产業鏈自主可控意義重大。一方面在人工智能产業方面,基礎軟件開發、芯片策劃及量产等方面還相對落後,需要結合典型規模化應用的重大牽引達成系統性創新;另一方面涉及國計民生的工業又特別需要優先考慮所建系統的安全自主可控問題。因此利用這些重點工業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契機,打通我國人工智能产業鏈關鍵環節,形成持續疊代優化,可以真正提升我國人工智能产業核心競爭力和競爭壁壘,強化产業鏈自主可控。
運用人工智能技藝關愛老年人群體
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呈現加速態勢。民政部預計,“十四五”期間,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將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老人群體的高齡化趨勢明顯。當前,我國養老效勞保障不斷健全,社會福利體系日益完善,但在移動智能化時代如何強化對老年人群體的關愛方面仍存在不足。“十四五”期間,應加大力度解決老年人的“數字化生存”問題,讓“幸福中國”覆盖到每一個群體。
一方面,數字化變革正在深刻地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社會管理更加高效。但對大多數老年人來說,卻因整個社會生活轉向互聯網化和移動化,而沖擊到了原有生活方式。比如很多APP需復雜的註冊流程和賬號體系,導致老年人無法用軟件出行、就醫、辦事。另一方面,針對老年人的日常關懷和應急保障依然存在短板,諸如老人突發病患、走失、摔跌等問題頻發,針對老年人高血壓等高發慢病的健康管理手段也不足。特別是獨居老人一旦碰到此類問題,往往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人工智能如何更好地幫助老年人群體?
智能語音技藝讓機器可以聽懂各地的方言達成便捷的交互,自然語言理解讓機器能夠識別老年人的溝通意圖,智能設備可以自動感知老年人的身體狀況等。這些創新做法為解決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問題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當前,老年人群體普遍會撥打話機,如通過12345政務效勞熱點為門戶入口,將各種操作復雜的APP應用變為撥打話機,基於人工智能技藝與老年人出行、就醫、消費、應急等相關的APP後臺應用打通,老年人撥打了政務效勞熱線話機,機器便可以自動識別其需求並調用相應效勞。在此基礎上,對少量無法通過機器調用的效勞,設置人工坐席作為兜底保障,通過有限的坐席人員,就可以在人工智能輔助下達成針對老年人公共效勞和社會效勞需求的全覆盖。同時,隨着人工智能對適老效勞需求的不斷學習和自我疊代,未來有望完全自主地達成相關效勞。這將是當前社會下整體投入可控、操作可行的適老效勞舉措。
利用人工智能因材施教給孩子“減負”
當前,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藝擴展日趨成熟,達成了教育全場景關鍵技藝應用由0到1的系統性突破。基於公式識別、語義理解等技藝突破,人工智能不僅幫助老師批改數理化作業,還可進行中英文作文等主觀題批改;基於能力畫像和知識圖譜,可以幫助學生精準找到薄弱環節,從而讓每個同學都有不一樣的個性化作業,減少無效重復訓練。在安徽蚌埠、山東青島西海岸新區、山西長治都已初具應用成效。認知智能國家重點實驗室課題組面向安徽蚌埠市1432位教師跟蹤調研,分析結果表明,因材施教系統可幫助老師減少33%的公開課備課資料準備時間(教師在規模化使用之前,準備一次公開課平均需要10.47小時;而在規模化使用之後,僅需要6.93小時),67%的作文等作業批改時間(規模化使用之前教師批次作業時間為1.68小時,規模化使用之後則為0.55小時),從而讓老師減負後有精力關註孩子身心擴展。可幫助孩子降低49%的無效重復練習(2.3萬高中生依學情為學生過濾掉的過難或過易的試題數量占傳統錯題再練試題的比重為49%),使學生有時間參加體育、藝術、勞動等課程,減少焦慮情緒,培養創造力。
劉慶峰建議打造智慧教育示範省,從教育資源上給予指導和幫助,並召開全國觀摩會和現場會,總結區域智慧教育系統性創新成果,推廣區域統籌建設的成功經驗,達成更大範圍內的教育優質均衡;加大教育範圍的新基建投資,將人工智能推動教育規模化因材施教擴展列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重大專項,加大投資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