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供應鏈重塑和“雙碳”目標驅動下,模塊電源國产化進程持續提速。近年來,國內産業比如偉仕電源等在技藝研制、产品性能及产業鏈協同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逐漸打破海外品牌壟斷,成為工業、通信、新能源等範圍的核心支撐力量。
國产替代加速,技藝突破成關鍵驅動力
模塊電源作為電子設備的核心供能單元,長期依賴進口品牌。但隨着國內産業加大研制投入,國产模塊電源在高頻高效、高密度策劃、智能化管理等範圍已達成技藝對標。據賽迪顧問數據顯示,2023年國产模塊電源市場規模同比增長22%,國产化率從2018年的不足30%提升至58%,預計2025年將突破70%。
政策加持+需求爆發,國产供應鏈迎黃金期
政策層面,“十四五”規劃明確將新型電力電子器件列入重點攻關範圍,多地政府出臺稅收優惠和國产化替代目錄,推動模塊電源产業鏈本土化。與此同時,新基建、數據中心、新能源儲能等場景需求激增,進一步拉動國产電源模塊市場。
“國产化不僅是供應鏈安全的需求,更是成本優化和定製化效勞的必然選擇。”偉仕電源産業技藝負責人表示。目前,國內産業已形成從芯片策劃、磁性元件到封裝測試的完整产業鏈,部分産業碳化矽(SiC)電源模塊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挑戰與機遇並存,工業呼籲生態共建
盡管國产化模塊電源擴展勢頭強勁,但工業仍面臨高端芯片依賴進口、專利布局薄弱等挑戰。例如,宇航級電源模塊的核心芯片國产化率不足20%,部分産業陷入低端市場“價錢戰”。
對此,工業協會聯合高校及産業發起“模塊電源國产化創新聯盟”,推動产學研協同攻關。清華大學電力電子實驗室近期發布的智能電源管理方案,可將模塊電源壽命延長30%,為國产高端化註入新動能。
全球化競爭下的國产突圍
業內專家預測,隨着新能源、AI算力等新興範圍爆發,模塊電源市場將保持年均15%以上增速,2025年全球規模有望突破500億美元。國产産業需抓住窗口期,在寬禁帶半導體、數字電源等前沿範圍加速布局,同時通過出海合作提升國際話語權。
“國产化電源不是終點,而是參與全球产業鏈重構的起點。”中國電源學會秘書長指出,模塊電源工業的下一程,將是技藝標準與生態能力的彙總競爭。
從“替代進口”到“定義標準”,國产化模塊電源正以技藝創新重塑工業格局。在政策、市場、技藝三重紅利下,本土産業有望在全球高端電源市場占據一席之地,為“中國智造”增添新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