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芯片産業概述

上表就是部分國內汽車芯片廠商以及他們的产品方向。實際上近些年不光是汽車整車廠商鬧得風起雲湧,汽車芯片廠商在國內也仿佛如雨後春筍一般刷刷地成立了起來,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積累了一定的技藝底蘊。
比如像地平線,這家成立於2015年6月的産業,是一家具有領先的人工智能算法和芯片策劃能力的科技公司,可向工業顧客供應“芯片+算法+工具鏈”的完整解決方案。這家公司先後推出了“征程”系列、“旭日”系列芯片。再比如紫光國微,2018年4月,紫光集團成立了“北京紫光智能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宣告紫光正式全面進軍汽車市場。目前,紫光國微已推出超級汽車芯系列产品,包括智能安全芯片、石英晶振、DRAM、FPGA/CPLD 等,均達到車規級水平。再比如四圖維新,四維圖新成立於2002年,是中國定位地圖产業的開拓者。經十余年的創新擴展,四維圖新已成為定位地圖、定位軟件、動態交通信息、位置大數據、以及乘用車和商用車定製化車聯網解決方案範圍的領導者。如今,四維圖新以全面的技藝擴展戰略迎接汽車“新四化”時代的來臨,致力於以高精度地圖、高精度定位、雲效勞平臺、以及應用於ADAS和自動駕駛的車規級芯片等核心業務。
為什麼汽車芯片産業將目標瞄準了先進製程
國內汽車芯片産業近幾年在芯片策劃、芯片製造範圍均有不錯的進展,這回吉利汽車將芯片研究目標瞄準了先進製程。為什麼小小的汽車芯片需要先進製程?現在的汽車芯片,尤其是AI芯片,由於涉及到大量的演算、模擬,所以傳統的28nm、14nm、12nm逐漸的滿足不了芯片策劃需求。要想在單位面積上提高運算效率,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提升製程,單位面積晶體管數增加,電子間隙變小,芯片頻率提升,功耗也會下降,對於電力的需求也會減少。可以說製程的提升幾乎能夠解決現在所有芯片策劃的矛盾點。當然,不管是未來進化到2nm製程,還是采用大小核協調策劃,估計都避不開摩爾定律的極限。當然,這是後話。咱們再扯點兒別的,如果說芯片——系統軟硬件配合並不十分完美,在軟件無法大量改進的情況下,硬件通常不會做元器件大改,最明顯的還是提升處理芯片的性能。咱們再扯遠點兒,國內外的研究分析部門紛紛預測汽車半導體市場的廣闊前景,而能夠支撐未來10年左右的廣闊市場的,必然只有安全且高品質的芯片,這意味着先進的芯片,先進製程的芯片,將會在這場爭奪中搶占先機。
吉利是第一個國內芯片7nm製程工藝的嘗鮮者,但絕不是最後一個。實際上國際上也是風起雲湧。國外部分産業已經開始着手準備5nm+製程的汽車芯片了,而中國,絕不能在這場博弈中落後。隨着歐美對中國國際形勢的收縮,留給中國芯片,尤其是汽車芯片範圍的産業喘息的時間,也許並不太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