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的“缺芯”潮下,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也加入了漲價大軍!

8月6日,臺媒報道,臺積電已通告顧客,從8月開始,其為 LCD 驅動芯片供應商供應的12英寸晶圓製造效勞將提價15-20%,這將促使供應商提高終端顧客的芯片報價。而就在本周,三星也宣布了漲價計劃。事實上,自去年四季度半導體产能緊張開始以來,聯電、力積等代工廠已經開始了至少2次提價。龍頭臺積電的加入,或許意味着半導體高景氣度仍將持續。
在全球半導體晶圓产能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國內龍頭中芯國際二季度業績增長大超預期,凈利潤同比增長近4倍,引發市場關註。中芯國際聯席首席執行官趙海軍透露,從目前拿到的供應商承諾來看,公司能夠在第四季度完成年初公示的擴产目標。“我們很理解大家對中芯國際有很高的期待,但是集成電路製造工業沒有彎道式超車和跳躍式前進。公司會把握自身在細分範圍的優勢,提高核心競爭力。”
與此同時,二季度以來,A股市場半導體工業迎來集體爆發,不少公司達成了業績與股價“齊飛”。不過,需要警惕的是,半導體工業近期似有“降溫”的趨勢。據數據分析,半導體工業ETF已連續兩月成為凈流出最多的工業板塊。某半導體基金經理認為,近期二級市場人士確實太過於樂觀,半導體产業鏈的表現是有周期性的,分化已經開啟。對於近期A股芯片熱潮,8月6日晚央視財經評論稱,“缺芯”不是“炒芯”的理由。
臺積電12英寸晶圓製造效勞或將提價15-20%
8月6日,據Digitimes援引業內人士透露,臺積電已通告顧客,從8月開始,其為 LCD 驅動芯片供應商供應的12英寸晶圓製造效勞將提價15-20%,這將促使供應商提高終端顧客的芯片報價。
據悉,過去在臺積電80nm製程技藝所投片的LCD驅動IC、TDDI芯片,平均投片報價大約在1400-1600美元間,且自2020年下半至今都沒有真正調漲過報價。相較於競爭對手一路調漲,臺積電目前80nm製程針對驅動IC所報的價錢反而已成為業內最低,也因此,更吸引當地LCD驅動IC策劃廠爭相搶产能,訂單能見度更一路延長到2022年。
雖然臺積電業務代表並未解釋此次漲價原由,但據當地芯片供應商獲悉,主要是臺積電接單實在太滿,所以針對過往策略扶植的特定顧客、产品及市場所給出的價錢優惠策略,在公司內部一直有反對聲音。再加上競爭對手聯電第二季度財報太耀眼,第三季度運營展望也相當驚喜,更是壓垮臺積電不願輕易調動報價陣營的最後一根稻草。
報道指出,臺積電這一波調漲預期將促成第三季度新一波的芯片漲價風潮。畢竟,從現在開始,新投片的晶圓成本就較過往一口氣增加15-20%,而且又是产業龍頭發聲。在顧客多願意自行消化多余成本的情況下,預期終端OLED與LCD驅動IC報價漲勢的再起浪潮。
同時,三星也在本周表示,將調整其半導體晶圓的定價,以資助其在韓國平澤附近的 S5 晶圓廠的擴張。三星方面認為,為S5工廠融資的努力將在短期內提高包括GPU和SoC在內的消費技藝的價錢。
隨着臺積電也加入這一輪的“漲價大軍”,或許意味着半導體高景氣度仍將持續。此前,民生證券表示,自去年Q4产能緊張開始以來,臺灣代工廠至少已2次提價,累計漲幅在30%以上,聯電、力積等臺廠21Q2業績創歷史新高。認為本次提價將進一步強化當前的缺芯漲價邏輯,提升代工産業全年業績預期,高景氣有望持續至2022年。
股價方面,臺積電今年以來持續在高位横盤,按照美元計,嶄新市值超6000億美元(相當於接近4萬億元人民幣)。
中芯國際二季報大超預期,凈利潤同比增長近4倍
正是受益於本輪半導體的高景氣行情,國內半導體代工龍頭中芯國際在今年二季度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業績增長大超預期。
8月5日晚,中芯國際在聯交所發布了二季報。在國際會計準則的口徑下,2021年第二季度,中芯國際銷售收入為13.4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86.92億元),環比增加21.8%,同比增加43.2%;凈利潤為6.8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4.49億元),環比增長332.9%,同比增長398.5%。而毛利率為30.1%,相比2021年第一季為22.7%,2020年第二季為26.5%。
在8月6日早間舉行的線上業績說明會上,就第二季度業績增長的主因,中芯國際首席財務官高永崗表示:“業績成長的主要動力是出貨增加、产品組合優化以及價錢調整。”據悉,其中漲價因素影響約為9%。
同時,中芯國際聯席首席執行官趙海軍在會上透露,從目前拿到的供應商承諾來看,該公司能夠在第四季度完成年初公示的擴产目標,並維持43億美元的全年資本開支不變,年底時完成12英寸月产能擴充1萬片,8英寸月产能擴充4.5萬片。
“中芯國際首先是尊重契約的公司,但其次也會根據市場趨勢來做出調整,實際上中芯國際在市場中的價錢調漲已經相對滯後和謹慎,別的同行已經漲價後中芯國際才隨之做出調整。”趙海軍透露。
不過,美國的實體清單仍是公司的重要風險,尤其是在提升产能方面。趙海軍透露,該公司部分28nm、14nm相關製程設備的許可被美國推遲,目前正在與供應商一同努力溝通和解決。二季報顯示,公司今年二季度的产能利用率達100.4%,環比今年一季度的98.7%、同比去年二季度的98.6%均有提升,且已達成滿負荷甚至超負荷運轉。
“我們很理解大家對中芯國際有很高的期待,但是集成電路製造工業沒有彎道式超車和跳躍式前進。公司會把握自身在細分範圍的優勢,提高核心競爭力。” 中芯國際聯席CEO趙海軍和梁孟松在二季報中這樣表示。
8月6日開盤,中芯國際A股和港股股價均達成上漲,其中港股漲幅盤中一度突破5%,隨後股價趨於回落,報收28.15港元/股,漲幅為0.9%,A股股價報收67.46元/股,漲幅回落至0.39%。值得註意的是,中芯國際股價並沒有跟隨A股半導體自3月底以來的普漲,而是直至7月底A股、港股突遭政策風險暴跌之際才開啟上漲模式,近14個交易日,中芯國際股價A股、港股均漲超30%。
中信證券嶄新研報認為,公司2021Q2業績及Q3指引好於預期,成熟製程产能持續滿載。長期看好公司以較高資本開幫助續擴产做大規模,並持續開展特色工藝和先進技藝研制的戰略,認為公司具備超越國際二線廠商的能力。公司為芯片製造國产替代核心標的,代表了中國大陸矽基半導體工藝製造的最高水平,具有極強的國家戰略地位。
A股半導體公司持續爆發
Wind數據顯示,目前已經發布2021年中報業績預告的39家半導體工業公司中,多數業績達成大幅增長,其中北京君正公示其凈利潤為3.13億元-4.03億元,變動幅度高達26-34倍。與此同時,二季度以來,半導體工業公司股價呈普漲趨勢,共計20家公司股價達成翻倍,其中富滿電子、國民技藝股價漲超3倍,國科微、明微電子股價漲超2倍。
二季度至今,A股市場半導體投資異常火熱。不過,需要警惕的是,半導體工業似有“降溫”的趨勢。據數據分析,7月A股ETF資金小幅凈流出64億元,其中,半導體工業ETF凈流出38億元,已連續兩月成為凈流出最多的工業板塊。
一位半導體基金經理表示,近期二級市場人士確實太過於樂觀。“從海外市場來看,半導體产業鏈的表現也是有周期性的。從中長期邏輯來看,我們可以看到未來2-3年,科技股中景氣度最高的還是半導體,從宏觀政策環境的友好、产品結構的升級、产品能力的提升等方面都能清晰地看到這一趨勢。但是由於這一板塊短期內透支了太多的漲幅,以波動的方式來消化是大概率事件。”
同時,該基金經理則認為,在近期的上漲中,分化已經開啟。“比如产品結構升級這條主線是會持續走下去的,但單純以漲價為噱頭或者以被動漲價獲得收益的個股可能已經走到頭了。”
值得註意的是,8月6日晚,央視財經發文稱,部分經銷商惡意漲價,引發市場價錢混亂,加劇市場恐慌情緒。汽車産業無奈選擇大量囤貨掃貨,提高芯片庫存,以抵禦未來風險,進一步加劇“缺芯”的困境,導致惡性循環。在一些人眼中,“炒芯”似乎是“缺芯”的必然产物,但是當另外拿不到芯片的汽車産業扛不住,停产了甚至倒閉了,最終傷害的又是誰?“蒜你狠”變成“蒜你慘”的例子就在眼前。“缺芯”不是“炒芯”的理由。